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周叔,这是您爹吧?”
他问。
“对,是我爹,”
周老板的眼神里带着点怀念,“这张照片是我爹五十岁的时候拍的,那时候他还在城头港码头摆摊,用的是铁皮蒸笼,不像现在用竹编的。
那时候条件差,摆摊的地方没有棚子,夏天晒得慌,冬天冷得很,我爹就用一块塑料布搭个棚子,照样卖汤包。”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年轻时不想继承汤包店,觉得卖汤包太累,去外地打工,在工厂里做流水线,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累得要死,还赚不到多少钱。
后来我爹生病,没人看店,我才回来接手。
刚开始手生,擀皮总擀不圆,捏褶子总断,我爹就坐在旁边教我,说‘心要静,手要稳,做汤包和做人一样,急不得’。
我练了三个月,才把擀皮和捏褶子练会,现在我爹不在了,我每天开店前都会给他的照片上一炷香,告诉他今天的汤包卖得很好,没给他丢脸。”
陆帆听得心里暖暖的,拿出笔记本,在空白页上写下“靖江蟹黄汤包”
,然后画了一个圆鼓鼓的汤包,旁边标注:“长江中华绒螯蟹(三两以上雌蟹),手工擀皮(高筋面粉+30度温水+猪油,醒面3小时,厚度0.5毫米),十八道褶,皮冻(猪脊皮熬3小时),配姜丝醋(去寒提鲜),鲜、香、肥、美”
。
他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蒸笼,上面写着“老季家”
三个字。
旁边桌的老奶奶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转过头。
老奶奶穿着灰色的棉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个黑色的发夹固定住,戴着一副银色的老花镜,面前的蒸笼里还剩两个汤包。
“小伙子是第一次来靖江吃汤包吧?”
老奶奶的声音很温和,带着点泰州口音,“老季家的汤包我吃了二十年了,从周老板他爹摆摊的时候就吃,味道一点都没变,还是这么鲜。”
她拿起一个汤包,熟练地捏着褶子的地方,轻轻提起来,慢慢移到碟子里,用筷子戳了个小口,然后拿起勺子喝汤,动作很优雅,一看就是常来吃的。
“我年轻的时候,我老伴是码头的搬运工,每次扛完货,都会去周老板他爹的摊子上买一笼汤包,坐在江边吃,等我下班,然后分我一半。
他总说,‘这汤包鲜,你吃了能解乏’。”
老奶奶的眼里闪过一丝温柔,“现在他不在了,我每个月都来吃一次,都会坐在以前他常坐的位置,点一笼汤包,放两副筷子,仿佛他还在我身边,和我一起吃汤包。”
陆帆听得鼻子有点酸,他给老奶奶添了点姜丝醋,说:“奶奶,您慢慢吃,不够我再给您点一笼。”
老奶奶摇摇头,笑着说:“不用啦,我年纪大了,吃一笼就够了,多了消化不了。
小伙子,你知道靖江的蟹黄汤包和别的地方的有什么不一样吗?比如苏州的小笼包。”
陆帆摇摇头,说:“不知道,您给我讲讲吧。”
“不一样,差远了!”
老奶奶放下勺子,认真地说,“苏州的小笼包是甜口的,肉馅多,蟹肉少,汤也少,吃起来像吃肉包子,没什么蟹味。
我们靖江的汤包是咸鲜口的,蟹肉多,汤多,吃的就是蟹的鲜,一口汤下去,满嘴都是蟹香,那才叫吃汤包。
还有,我们的汤包皮更薄,能看到里面的汤,苏州的小笼包皮厚一点,看不到里面的馅,吃起来没那么有盼头。”
她指着自己的碟子里的姜丝醋,继续说:“我们吃汤包必须配姜丝醋,别的地方有的配醋,没有姜丝,那不行。
蟹是寒性的,吃多了会肚子疼,姜丝能去寒,醋能提鲜,缺一不可。
我年轻的时候,有个上海来的客人,吃汤包不蘸姜丝醋,结果吃了两笼就肚子疼,后来我给了他点姜丝,他嚼着吃了,才好点。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改。”
陆帆把老奶奶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又问周老板:“周叔,你们家一天能卖多少笼汤包啊?”
“旺季的时候,一天能卖三百多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