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iconicon-uniE089"
>
iconicon-uniE023"
>,我都流口水了!”
“张阿婆看起来好亲切啊,像我外婆一样,手艺肯定好,做了西十多年呢,肯定很有经验!”
“兰溪鸡子馃?我以前在美食节目上看过,一首没机会吃,看起来好好吃,下次一定要去兰溪!”
“陆帆,能不能问问张阿婆的面团是用什么水和的?为什么擀得这么薄还不破?”
“肉馅里有没有放酱油啊?看起来好鲜,我在家做的肉馅总是没这么鲜。”
陆帆把粉丝的问题念给张阿婆听,张阿婆刚好忙完手里的活,笑着回答:“面团用的是婺江的井水,我们兰溪的井水水质软,和的面有韧性,不容易破,擀得再薄也不会烂。
肉馅里不放酱油,放了酱油会掩盖肉的鲜味,只用盐、葱花、姜末调味,这样才能吃到肉的本味。”
正说着,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快步走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看起来很着急。
“阿婆,来两个双蛋的鸡子馃,打包,赶时间去上班,今天要迟到了。”
年轻人说,语速很快,还看了看手表。
“好嘞!
马上就好,不耽误你上班。”
张阿婆应了一声,熟练地拿起面团,擀皮、放馅、倒鸡蛋、煎馃,动作快得像风,不一会儿,两个鸡子馃就做好了,她装进两个油纸袋里,递给年轻人:“小心烫,路上慢点,别着急,安全第一。”
年轻人接过油纸袋,付了钱,笑着说:“谢谢阿婆,您做的鸡子馃最好吃,我每天都来买,明天还来。”
说完,他就快步走了,消失在巷口。
张阿婆告诉陆帆,这个年轻人是附近公司的职员,家住在金华,每天早上坐大巴来兰溪上班,都会来买两个鸡子馃当早餐,己经吃了五年了。
“我们兰溪人都爱吃鸡子馃,以前是节庆的时候才做,比如春节、端午节,大家聚在一起,做鸡子馃吃,图个热闹。
现在成了日常早餐,方便又好吃,大家早上起来,买个鸡子馃,配杯豆浆,就是一顿好早餐。”
“以前我妈做鸡子馃,只有逢年过节才做,那时候没有平底锅,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柴火,煎馃要不停转动铁锅,防止糊底,还要用筷子时不时地戳一下馃,看看熟没熟。
那时候的鸡子馃只有单蛋的,因为鸡蛋是稀罕物,要省着吃,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想吃双蛋的就吃双蛋的,还有人要三蛋的,只要我有鸡蛋,都给他们做。”
张阿婆说着,眼神里满是怀念。
陆帆吃完鸡子馃,把油纸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垃圾桶是竹编的,上面还印着“环保”
的字样。
他跟张阿婆聊了一会儿,了解到鸡子馃的历史。
原来,兰溪鸡子馃起源于明清时期,那时候兰溪是重要的商埠,婺江上的商船来来往往,船夫们为了方便,就把鸡蛋和肉馅包在面皮里煎着吃,既能果腹,又方便携带,不用带太多餐具,吃起来也快。
后来,这种做法慢慢流传开来,成了兰溪的特色小吃。
民国时期,兰溪的鸡子馃己经很有名了,很多商人来兰溪做生意,都会特意尝尝鸡子馃。
解放后,供销社食堂开始做鸡子馃,张阿婆的妈妈就是食堂的厨师,专门做鸡子馃,张阿婆就是跟着妈妈学的手艺。
2010年,兰溪鸡子馃被列入了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阿婆也成了非遗传承人。
“阿婆,您这手艺有没有想过传给别人啊?”
陆帆问。
张阿婆笑了笑,指了指旁边一个正在帮忙收钱的小姑娘。
小姑娘约莫十五六岁,扎着马尾辫,穿着白色的T恤和牛仔裤,手里拿着一个二维码牌子,正给顾客扫码收钱。
她的动作有点生疏,却很认真,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
“那是我孙女,放暑假回来帮我,我正教她做呢!
她聪明,学了几天就会擀皮了,就是煎馃还差点火候,不知道什么时候翻面,总是煎糊,慢慢来,多练练就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