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那家店藏在巷子里,老板是位衢州大叔,做的兔头、鸭头、鱼头、鸭掌,辣得酣畅淋漓。
大叔说“衢州人爱‘辣’,辣椒要选本地的朝天椒,卤汤要加辣椒、花椒、八角,卤足三天”
。
还有开化的清水鱼,不加过多佐料,只靠好水养,吃起来鲜嫩清甜,大叔说“衢州人也爱‘鲜’,清水鱼要养在山泉水里,煮的时候只加姜和葱,这样才鲜”
。
衢州的山烈,吃完辣坐在山上,满是辣椒的香,大叔说“衢州人就像我们的山,烈却有味道,辣得酣畅,鲜得纯粹”
。
“第十块拼,是舟山的‘鲜’。”
沈家门的贝壳洗得干净,陆帆想起在沈家门夜排档吃的梭子蟹。
老板是位舟山渔民,现捞的梭子蟹,清蒸一下就好吃,鲜得能尝到大海的味道。
老板说“舟山人吃海鲜要‘鲜’,蟹要现捞现蒸,只加姜和醋,这样才尝得到大海的鲜”
。
还有普陀山的素斋,豆腐做得像肉,青菜炒得香,老板说“普陀山的素斋要‘清’,豆腐要自己磨,青菜要选本地的,这样才静”
。
舟山的海广,吃完蟹坐在海边,满是大海的腥,老板说“舟山人就像我们的海,广却慷慨,鲜得纯粹,清得干净”
。
“第十一块拼,是丽水的‘淳’。”
景宁的乌饭叶还带着点绿,陆帆想起在景宁畲乡吃的乌米饭。
畲族阿婆做的乌米饭,黑亮的饭带着草木香,吃起来糯得很。
阿婆说“乌米饭要‘淳’,乌饭叶要选新鲜的,泡出的汁要浓,糯米要泡足两小时,蒸要蒸一小时”
。
还有松阳李阿婆的沙擂,糯米的甜、豆沙的香,吃起来暖得很,阿婆说“松阳人做东西要‘淳’,糯米要选本地的,豆沙要自己熬,这样才暖”
。
丽水的山深,吃完乌米饭坐在山上,满是草木的香,阿婆说“丽水人就像我们的山,深却淳朴,淳得暖,香得纯”
。
陆帆合上书,指尖还沾着十一市的味道——鲜的、甜的、咸的、辣的、醇的、精的、糯的、香的、淳的,像一块完整的拼图,每个小块都有它的颜色、它的温度、它的故事,拼在一起,就是浙江的味道。
“张叔,您说为啥总有人觉得杭州是美食荒漠啊?”
陆帆又咬了口葱包桧,春饼的脆响在巷子里散开。
张叔笑了,指了指身后的江城路老巷:“那是他们没找对地方!
你看这条巷子里,早饭有我这葱包桧、巷尾的阿娟豆浆,午饭有潮鸣寺巷的无名面店,晚饭有和睦新村的王阿姨家常菜,夜宵有望江门外的葱煎馄饨,哪样不是好吃的?都是本地人常去的,不是那些装修得花里胡哨的游客店,味道正宗,价格还实惠。”
陆帆点点头,突然想把这些藏在老巷里的“杭州味”
好好写下来——不是为了反驳谁,只是想让那些第一次来杭州的人知道,杭州的美食不在西湖边的网红店里,不在高楼大厦的商场里,而在社区的巷弄里,在本地人常去的小馆里,在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老摊位上。
他掏出手机,翻开备忘录,指尖在屏幕上飞快地敲着,偶尔抬头问张叔几句,巷子里的烟火气裹着他的声音,和油条的“滋滋”
声、铁板的“嘎吱”
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市井小调。
【杭州早饭:老巷里的烟火气——本地人常蹲的5家小摊】
-张记葱包桧(江城路234号巷内,近城站):张叔做这行快三十年了,摊车还是那辆刷着蓝漆的旧车,铁板是厚铸铁的,用了十几年,越用越亮。
春饼是每天凌晨西点现擀的,面粉用的是杭州本地的“湖埠面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