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小说网

第44章 龙泉瓷韵黄粿里的山海匠心(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陆帆先夹了一块黄粿,蘸了点红糖,放进嘴里。

黄粿刚入口时有点烫,嚼起来却很Q,没有一点粘牙的感觉,红糖的甜裹着米香,甜得很清爽,一点都不腻,嚼到最后还有点淡淡的米甜味,让人想再吃一块。

他又夹了一块,蘸了点咸菜肉末。

咸菜带着点酸,肉末很香,是用土猪肉炒的,肥瘦相间,油香很浓,和黄粿的清甜混在一起,咸甜适中,特别下饭。

陆帆忍不住又吃了一块,连说:“太好吃了!

阿婆,您这黄粿怎么做的,这么Q?”

“选米就很重要!”

阿婆坐在陆帆旁边,慢慢说,手里还拿着块抹布,擦着石臼边的米粒,“要用我们龙泉高山上的粳米,海拔八百米以上的,那里的米日照足,每天能晒到八九个小时太阳,颗粒

iconicon-uniE0D0"

>

iconicon-uniE0D1"

>,蒸出来自带甜味。

泡米要泡西个小时,泡到米粒吸足水分,用手指一捏就能碎;蒸的时候要用柴火蒸,柴火要用松针和杉木,松针烧起来有香味,能渗进米里;捶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捶到米团能拉出丝来,这样才够劲。”

阿婆顿了顿,眼神里有点怀念:“以前我们龙泉人,过年必做黄粿,祭祖要用,摆在家里的供桌上,要摆三碗,一碗蘸红糖,一碗配咸菜,一碗空着,说是给祖先留的;走亲戚也要带,用竹篮装着,上面盖着红布,显得喜庆。

现在日子好了,平时也能做,但是手工捶的黄粿,还是只有我们这些老人会做了,年轻人嫌麻烦,宁愿买机器做的。”

老吴在旁边点点头,喝了口茶:“是啊,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买机器做的黄粿,方便,拆开就能吃,但是少了点味道。

其实做黄粿和做青瓷一样,都要麻烦,都要用心,不然做不出好东西。

机器做的黄粿,是死的;手工做的黄粿,是活的,带着人的温度。”

陆帆一边吃黄粿,一边和阿婆聊天,问她做黄粿做了多少年。

阿婆说她十八岁嫁过来,就跟着婆婆学做黄粿,现在己经做了五十年了,婆婆的石臼也传了三代人,从她婆婆的婆婆手里传下来的,有一百多年了。

“这石臼跟着我几十年了,我对它有感情,舍不得换,哪怕现在有新的石臼,我也不用,就用这个老的,捶出来的黄粿香。”

吃完黄粿,老吴带陆帆去龙泉青瓷博物馆。

博物馆在龙泉市区的剑川大道上,外观像一座巨大的青瓷花瓶,墙面是淡青色的,用的是仿青瓷釉料的涂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博物馆的窗户是青瓷碗的轮廓,窗框是不锈钢的,镀了层仿铜色,看起来很有质感。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青瓷龙瓶,高有五米多,瓶身上刻着龙纹,龙的鳞片、爪子都做得很细致,釉色是经典的梅子青,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龙瓶放在博物馆的正中央,下面是黑色的大理石底座,底座上刻着“龙泉窑梅子青釉龙瓶”

,还有制作时间和匠人名字。

“这是我们龙泉窑的代表作品,是我们市的一位老匠人做的,用的是宋代的工艺,烧了整整七天。”

老吴指着龙瓶,眼神里满是敬佩,“你看这釉色,梅子青就要这样,像青梅的颜色,温润透亮,没有一点杂质。

要烧出这样的釉色,釉料调得刚好是第一步,釉料里要加草木灰,还要加龙泉本地的釉石,比例要精准;温度控制得刚好是第二步,要烧到1300度,高了釉会流,低了釉色不好看;焖窑的时间也要刚好,焖一天一夜,让釉色慢慢沉淀,这样才够温润。”

博物馆里的展品很多,分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现代几个展区。

宋代展区里有很多青瓷碗、青瓷盘,碗的胎很薄,有的只有一毫米厚,釉层却很厚,能看到釉色的流动感;元代展区里的青瓷瓶很大,有的高有一米多,瓶身上刻着缠枝莲纹,釉色是卵白釉,像鸽子蛋的颜色;明代展区里的青瓷作品更精致,有的碗底还刻着落款,比如“大明宣德年制”

;现代展区里的作品风格更多样,有的是传统的青瓷碗,有的是创意青瓷,比如青瓷做的台灯、青瓷做的摆件,很有设计感。

陆帆在一个宋代的青瓷碗前停下,碗很小,只有巴掌大,釉色是粉青的,碗底有个小小的“官”

字,刻得很规整。

碗的边缘有点磨损,能看出是用了很多年的。

“吴叔,这个碗是官窑的?”

“对!”

老吴凑近看了看,手指轻轻碰了碰碗沿,动作很轻,像怕碰坏了,“宋代龙泉窑有官窑和民窑,官窑的瓷器是给皇宫用的,做工更精细,釉色也更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飞天从斗破开始当大佬一人得道剑诛天道我是导演,我不比烂斗罗大陆八零后少林方丈异化武道Hello,小甜心(后来偏偏喜欢你主神崛起陵虚血途华娱从1980开始夜色之下我靠读书成圣人剑中仙逍遥小贵婿战争承包商谍网掌门人不高兴我可以兑换悟性逐道长青诡纹仙子请留步慕少,你老婆又重生了茅山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