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还有“陈辉鱼丸”
“长人馄饨”
“县前汤圆”
,每个店名下面都写着地址、推荐菜品和营业时间,比如“县前汤圆:地址——县前街12号,推荐——芝麻汤圆、鲜肉汤圆,营业时间——6:00-21:00”
,方便游客寻找。
陆帆看着指示牌,心里突然有了个清晰的想法——温州的小吃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甚至成为温州的名片,不仅仅是因为味道好,更因为温州人懂得把小吃当作一门“生意”
来做。
他们既守得住传统,比如老李夫妻坚持用早稻米现磨面糊、用鮸鱼现打鱼丸,不偷工减料;又跟得上时代,比如加海鲜馅吸引年轻人、让儿子做自媒体宣传;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诚信”
“实在”
刻在骨子里,料足、价公道,不宰客,靠口碑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
这就是“瓯越人家的生意经”
——不是追求一夜暴富,而是细水长流;不是靠噱头吸引眼球,而是靠手艺和人品站稳脚跟。
他想起这几天在温州的经历:纱帽河的糯米饭阿婆,每天凌晨三点起来煮肉汤,用的是新鲜的猪骨,汤要熬三个小时,绝不掺水,回头客多到要排队;清江的阿福老板,做三鲜面用的鲈鱼是阿贵每天现捕的,汤要用鱼骨虾壳熬两个小时,传承三代,味道不变;楠溪江的王阿婆,做麦饼的梅干菜要自己晒,豆沙要自己煮,做了西十年,女儿也想把手艺传下去;还有五马街的老李夫妻,炸灯盏糕的火候、做鱼丸的手法,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却也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这些小小的小吃店,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们,能看到温州人的精神——务实、坚韧、创新、诚信。
陆帆看了看手机,离高铁发车还有一个小时,他背着背包往温州南站走。
路上,他看到不少温州人提着行李箱,有的行李箱上印着“温州-广州”
“温州-杭州”
的托运标签,里面装着皮鞋、服装,应该是去外地进货或者送货。
路边有个卖温州鱼饼的小摊,摊主是个年轻人,戴着耳机,一边炸鱼饼一边跟着音乐点头,小摊前摆着个二维码,上面写着“微信支付”
,旁边还放着个小牌子,“支持快递,全国包邮”
。
陆帆突然明白,温州人的生意经,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像瓯江水一样,既能包容传统,又能接纳新事物,永远向前流。
到了温州南站,陆帆坐在候车厅的长椅上,手里拿着女摊主给的小灯盏糕,慢慢吃着。
外皮还是脆的,咬下去“咔嚓”
一声,萝卜丝的鲜气在嘴里散开,混着米香和油香,还是刚才那个味道。
他摸了摸帆布背包,里面装着楠溪江的笋干、王阿婆的竹叶、女摊主给的南瓜子,还有这本写满了笔记的本子——这些都是他在温州的收获,是温州的味道,是瓯越人家的故事,是藏在油香里、面香里、米香里的生意经。
高铁缓缓开动时,陆帆透过车窗回头看了一眼温州南站,站台上的人渐渐变小,最后变成一个个小小的黑点。
他想起这几天在温州遇到的人:王阿婆、阿福老板、老李夫妻、卖瓯柑的阿姨、做皮鞋的大叔,还有那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他们都是普通的温州人,却用自己的手艺和坚持,守护着温州的味道,传承着温州的精神。
他掏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温州,瓯越大地,江水滋养的城市。
这里的味道,藏在糯米饭的肉汤里,藏在三鲜面的鱼汤里,藏在麦饼的梅干菜里,藏在灯盏糕的油香里。
这里的生意经,是‘实在’——料足、味正、不欺客;是‘坚守’——老手艺不丢,老味道不变;是‘创新’——跟得上时代,留得住年轻人。
下一站,绍兴,黄酒里的慢时光,期待遇见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故事。”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放进帆布背包里。
高铁在轨道上飞驰,窗外的风景快速后退,陆帆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嘴里还留着灯盏糕的余香,心里满是温暖和期待——他知道,这趟美食之旅,还有很多故事等着他去发现,还有很多味道等着他去记录,而这些故事和味道,终将汇成一本厚厚的书,一本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关于中国人生活智慧的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