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的声音。
“面团要揉到位,揉得越久,面筋越足,烧饼的外皮越酥,”
胡师傅一边揉面,一边说,“我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揉面,要揉两个小时,一共要揉八百下,这样面团才有筋道,烤出来的烧饼才不会散。”
陆帆看着胡师傅的手——那是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手掌心的老茧厚厚的,是常年揉面留下的,指关节有些粗大,指腹上还有几个小小的疤痕,“这是以前烤烧饼的时候,被铁钳烫到的,”
胡师傅注意到陆帆的目光,笑着解释,“有一次客人多,我走神了,铁钳碰到了手,当时疼得很,却舍不得停下,因为客人还在等。”
揉好的面团被胡师傅搓成条状,然后用刀切成大小均匀的小面团,每个小面团大概有拳头大小,重量都差不多。
“切面团也要准,太大了烤不熟,太小了烤出来没肉感,”
胡师傅说,“我爹以前教我,每个面团要正好一两二钱,多一钱少一钱都不行。”
接下来是包馅料。
胡师傅的妻子——陆帆后来知道她姓王,大家都叫她王阿姨——从一个青花瓷碗里舀出馅料,馅料是深褐色的,里面能清楚地看到切碎的梅干菜和肉丁,油亮亮的,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梅干菜是我自己晒的,”
王阿姨一边包烧饼,一边说,“每年春天三月,采新鲜的芥菜,要选那种叶子大、杆细的,回家洗干净,用盐腌半个月,每天都要翻一次,让盐均匀;腌好后再拿出来,放在院子里的竹筛上晒,要晒足七天,每天要翻三次,让梅干菜晒得均匀,这样梅干菜才香,没有涩味。”
王阿姨拿起一个小面团,用手掌压成圆形的面皮,然后舀一勺馅料放在面皮中间——馅料的量不多不少,正好能把面皮包满。
她的手指灵活地将面皮的边缘向上捏合,捏出一圈圈螺旋状的花纹,每一圈都很均匀,像小姑娘裙子上的花边。
“捏花纹不仅是好看,还能让烤的时候热气进去,烧饼不容易鼓起来,也更入味,”
王阿姨说,“我跟胡师傅结婚三十年,包了三十年烧饼,闭着眼睛都能捏出花纹。”
包好的烧饼被胡师傅放在案板上,用手掌轻轻压成圆形的饼状,然后用刀在饼的表面划三道口子,每道口子都一样长,一样深。
“这三道口子是‘透气口’,”
胡师傅拿起一个划好口的烧饼,递给陆帆看,“烤的时候,热气从口子进去,能把里面的馅料烤熟,还能让梅干菜的香味飘出来。”
胡师傅打开炭火炉的炉门,炉子里的炭火是通红的,冒着淡淡的青烟,炉壁上挂着一个圆形的铁烤盘。
他用长柄的铁钳,小心翼翼地将烧饼一个个放在烤盘上,每个烧饼之间留着一点空隙,防止粘在一起。
“这炭火炉是我爹传下来的,有西十多年了,”
胡师傅一边放烧饼,一边说,“炉子里的炭要用松木炭,松木炭烧起来没有浓烟,还带着点松香味,烤出来的烧饼也会有淡淡的松香。
电烤箱虽然快,却没有这种香味。”
炉门关上后,胡师傅没有离开,而是守在炉子旁边,时不时地打开炉门,用铁钳轻轻翻动烧饼。
“烤烧饼要盯着,不能走神,”
胡师傅说,“炭火的温度不一样,烤的时间也不一样——火大了要少烤一会儿,火小了要多烤一会儿,一般要烤十分钟左右,看到烧饼的颜色变成金黄色,边缘有点焦脆,就差不多好了。”
大概过了五分钟,炉子里就飘出了浓郁的香气——先是淡淡的面香,然后是梅干菜的清香,接着是肉的油香,最后是炭火的焦香,几种香味混合在一起,比陆帆之前闻到的任何一种香味都要浓郁,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旁边几位等烧饼的老顾客,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往炉子里看。
“快好了,你闻这香味,就知道错不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笑着说,她是胡师傅的老顾客,每天都来买两个烧饼当早餐。
又过了五分钟,胡师傅打开炉门,用铁钳将烧饼一个个夹出来——烧饼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表面有些焦脆的纹路,边缘微微卷起,看起来格外有食欲。
胡师傅把一个烧饼递给陆帆:“刚烤好的,有点烫,慢点吃。”
陆帆接过烧饼,用手轻轻捏了捏,外皮很脆,能听到“咔嚓”
的轻微声响。
他吹了吹,咬了一口——首先尝到的是外皮的酥脆,脆得掉渣,却不硌牙,还带着淡淡的松木炭香;然后是内里的绵软,面团发酵得刚刚好,带着点淡淡的甜味;馅料里的梅干菜香味很浓,带着点微甜,没有一丝涩味,肉丁很大,咬起来很有嚼劲,是五花肉的口感,肥的部分己经被烤得融化了,油润却不腻,瘦的部分也不柴,肉的鲜味和梅干菜的香味完美融合在一起,还有一股淡淡的炭火香在嘴里慢慢散开,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口。
“怎么样?味道还可以吧?”
胡师傅坐在旁边的小凳上,拿起自己的搪瓷杯喝了一口茶,杯子上印着“先进工作者”
的字样,是他年轻时获得的奖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