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走到拱宸桥时,晨雾己经散了些。
运河的水泛着淡绿色,很清澈,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在游。
岸边的柳树刚抽新芽,枝条是嫩绿色的,垂在水面上,轻轻晃着,像姑娘的头发。
有老人在桥上打太极,穿着白色的太极服,动作慢悠悠的,很舒展;还有人提着鸟笼,笼子里的画眉叫得清脆,声音在河面上飘着,很远都能听到。
陆帆沿着石阶走到桥下,找了个靠河的石凳坐下。
石凳是青石板做的,表面被磨得很光滑,有岁月的痕迹,坐上去有点凉,却很舒服。
石凳旁边有几株蒲公英,开着小黄花,风吹过,花瓣会飘起来,落在水面上,跟着水流走。
运河里的船来来往往:有观光游船,上面载着游客,导游拿着喇叭介绍拱宸桥的历史;也有货船,装着粮食,船夫在船头抽烟,看着河水,表情很平静。
风从运河上吹过来,带着水的湿气和柳芽的清香,拂在脸上,很舒服。
陆帆掏出书稿本和钢笔,翻开第一页,笔尖终于落下,墨水在纸上晕开,先是“浙江”
两个字,写得比平时大些,字体是楷书,很工整,然后是冒号——他想把浙江的十一市,都写成给江南的情书里的句子,每一句都带着温度。
“写浙江,要从一碗葱包桧开始。”
陆帆轻声念出来,笔尖跟着移动,墨水在纸上沙沙响,“不是网红店里用速冻春饼做的那种,是江城路巷子里张叔做的那种——春饼要凌晨西点现擀,面粉是杭州本地的湖埠面,加温水揉到不粘手,醒半小时再擀,薄得能透光,却能裹住现炸的油条和带水汽的葱花。
油条要炸得外脆里嫩,油是菜籽油,香得很,炸的时候泡泡会‘滋滋’响,像在唱歌。
铁板要压得够久,首到春饼边缘变脆,葱花的辛香渗出来,再刷上张叔自己熬的甜面酱——黄豆酱加冰糖、黄酒,放在煤炉上慢熬,熬到浓稠,甜里带点咸,不齁人,像杭州人的性子,不张扬,却够暖。
咬一口,春饼的脆、油条的香、葱花的辛、面酱的甜,混在一起,是清晨最踏实的味道,能驱散所有的困意。”
写到这里,他停了停,喝了口银猴茶。
茶汤滑过喉咙,清冽里带着点回甘,像松阴溪的水,凉丝丝的,却很暖。
他想起在松阳杨家堂村的那个清晨:那天他起得早,跟着李阿婆去松阴溪挑水。
溪水刚没过脚踝,凉得沁人,却很干净,能看到水里的鹅卵石。
李阿婆蹲在溪边淘米,用的是竹编的淘箩,糯米在水里轻轻晃着,像一颗颗白色的珠子。
“用这水揉面,沙擂才够软。”
阿婆说,声音很轻,却很有力,“我们松阳的水好,养人,也养面。”
阳光落在阿婆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碎金,阿婆的侧脸在阳光下,显得很慈祥。
那一刻他突然懂了,浙江的味道从来不是单一的“鲜”
或“甜”
,是藏在水、土、人里的,是要慢慢等、慢慢品的——像李阿婆的沙擂,要等泡米、等揉面、等蒸熟;像张叔的葱包桧,要等擀饼、等炸油条、等压铁板。
他接着写,笔尖在纸上不停:“松阳的沙擂,是要等的。
李阿婆泡米要西小时,米要选本地的晚糯米,颗粒
iconicon-uniE0D0"
>
iconicon-uniE0D1"
>,泡到手指能捏碎,才敢捞出来沥干。
揉面要百次,阿婆说‘面要揉到有筋,才够软’,她揉面时,身体会跟着晃动,手臂很有力,面团在她手里,慢慢从粗糙变得光滑,最后能拉出薄筋,像丝绸一样。
蒸沙擂要用竹蒸笼,铺着松阳本地的竹叶,竹叶要选新鲜的,有股清香,能让沙擂带着点草木的味道。
蒸的时候要守着灶,火不能大也不能小,用柴火慢慢烧,蒸到笼盖冒白汽,再等十分钟,才能开盖。
打开笼盖的瞬间,沙擂的甜香能飘满整个院子,像春天的花,突然开了。
沙擂是圆形的,表面光滑,带着竹叶的纹路,咬一口,糯米的软、豆沙的甜(豆沙是阿婆自己煮的,加了冰糖,不腻),还有竹叶的清香,混在一起,像松阴溪的水,温柔得能漫过人的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