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要在有影响力的中央媒体上发表这种有针对性的稿子,不是那么容易的。
进了滨海驻京办事先安排好的建国门大酒店,安在涛一人进了房间闷头写着自己的稿子,而宋亮则心急火燎地与滨海驻京办主任刘永宁一起宴请某中央媒体的一个副总编。
第100章不是冤家不聚头(五)
联系发表媒体是宋亮他们的事情,安在涛只管写稿。
在来的飞机上,他前前后后地梳理了一遍思路,他觉得,滨海日报那几个笔杆子之所以在跟刘彦的交锋中落了下风,不是文笔或者什么文采有问题,而是发力点错位。
刘彦的观点其实并没有立足于高架桥的优劣,是该建还是该拆,她很聪明,她将矛头死死抓住滨海高架桥建设时间不足十年就拆掉浪费大量财政资金这一点,等于是抓住了滨海人的一个七寸咽喉。
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可谓是百口莫辩。
而那几个人老是在美化滨海拆除高架桥的行政举措本身上下功夫,而没有抓住重点,所以,这样的稿子一发表出来,非但没有“纠偏”
,反而让刘彦“政绩性冲动”
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得到了某种验证和反衬,更加引起舆论的共鸣。
安在涛显然不能走他们的老路。
在稿子的第一部分,他首先肯定了高架桥的历史作用:“高架桥为何建了又拆?公道地说,当初建高架桥对缓和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不容抹杀,但是,物极必反,随着城市交通结构和流量的不断变化,当初有利于疏导交通的高架桥,如今已经成为交通的障碍……”
在第二部分中,他笔锋一转,“从国内的高架桥来看,许多是必须建的,建了之后确实发挥了效益,但也确有不少是短见和一窝蜂的产物。
比如滨海的高架桥,在城市车辆不多的时候,还能起到疏导作用。
然而,随着车辆剧增,高架桥就走向了反面。
滨海市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高架桥下等着上桥的车辆排成了长龙,而高架桥上的车辆却早已挤得密不透风。
高架桥成了阻塞交通动脉的血栓……”
第三部分,安在涛切入了很多滨海高架桥危害的现实数据。
而在第四部分,他才渐渐套入正题,“当然,纠偏除弊不能因噎废食。
对高架桥不能一棍子打死,必要的高架桥该建还是得建,该要保留的还是要保留。
滨海高架桥建了又拆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高架桥要建在非建不可的地方,不能搞一窝蜂;第二,建高架桥不能目光短浅,只看三、五年不行,要想到数十年后的高架桥是否还能发挥作用;第三,必须把环境评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于严重破坏城市景观和环境的高架桥绝不能建;第四,对弊大利小,广大市民侧目而视、怨声四起的高架桥应果断拆除、毫不手软……”
安在涛相信,这篇稿子如果见报,就等于是给滨海拆除高架桥的做法正名了。
无论刘彦怎么咬住“财政浪费”
不放,她都不能再重提什么“政绩性冲动”
了。
……
……
第三天一早,署名为安在涛的这篇深度报道就在中央某报见报,而且是二版的头条。
本来,为了发这篇稿子,宋亮他们花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钱送礼打点,但当这家报纸的副总编拿到这篇稿子后,就被稿子本身所吸引,建议要闻部发在了二版的头条上,这倒是意外之喜,是宋亮没有想到的事情。
稿子见报后,影响很大,因为安在涛的稿子没有泛泛地或者说直接为滨海正名,而是从高架桥本身入手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论断,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据驻京办反馈回来的信息说,当天中央某高层领导就对这篇报道进行了批示,而京里那些个主张拆除高架桥推动城市发展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纷纷如获至宝,纷纷将这篇报道保留下来,以期充实进自己的议案中,在几个月后99年初的两会上重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