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他指了指灶台旁的一个旧铁桶,“以前熬汤用的是柴火灶,我每天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劈柴、烧火,柴火要选松针和芦苇,烧出来的火温和,熬出来的汤更鲜。
现在换成了煤气灶,但我还是坚持用最小的火,虽然方便了,但手艺不能丢,熬汤的时间、火候,一点都不能马虎。”
十分钟后,汤终于熬好了。
张师傅关掉火,拿出一块干净的纱布,铺在大保温桶上,慢慢把汤过滤进去。
奶白色的汤透过纱布,滤掉了鱼骨头和杂质,变得更清亮,没有一点浑浊。
“过滤很重要,”
张师傅说,“不然汤里有鱼刺,客人吃着不方便,过滤后的汤更顺滑,喝起来更舒服,连小孩都能喝。”
他把过滤好的汤倒进保温桶,盖上盖子,桶身立刻氤氲出热气,淡淡的鱼汤香味飘得更远了。
接下来是准备面条。
张师傅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一团醒好的面团,是浅黄色的,看起来很有劲道。
“面条要自己擀,”
张师傅一边揉面一边说,“用高筋面粉,加一点盐和碱,盐能让面条更筋道,碱能让面条发黄,看起来有食欲。
擀的时候要薄一点,切得细一点,煮出来才入味,外面买的面条太粗,吸不住汤的鲜味,不好吃。”
他把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片,用刀切成细条,每一根都差不多粗细,整齐地摆放在竹篾盘里,像一排细细的银丝。
六点半左右,店里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本地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带着刚放学的孙子,一进门就熟络地喊:“张师傅,一碗鱼汤面,加鳝丝!”
“张师傅,我要加雪菜,多放汤!”
张师傅笑着应下,动作麻利地煮面、舀汤、加浇头,手里的勺子像长了眼睛,每一碗的汤量都差不多,浇头也给得很足。
“小伙子,要一碗什么面?”
张师傅问陆帆,手里还拿着刚煮好的面条,“加鳝丝、雪菜还是虾仁?鳝丝是昨天刚炒的,用本地的鳝鱼,鲜得很;虾仁是今天早市买的河虾,刚剥的。”
“一碗鱼汤面,加鳝丝,谢谢张师傅。”
陆帆说。
张师傅点点头,抓了一把面条放进竹笊篱,在沸水里焯了几下,面条变透就捞出来,放进一个粗瓷碗里——碗是浅口的,上面印着简单的蓝花纹,是本地的老瓷碗。
他从保温桶里舀出一勺滚烫的鱼汤,浇在面上,乳白色的汤立刻漫过面条,然后放上一勺鳝丝,鳝丝是酱红色的,裹着淡淡的酱汁,最后撒上葱花和姜丝,绿油油的葱花和浅黄色的姜丝落在奶白色的汤里,格外显眼。
“慢用,”
张师傅把碗推到陆帆面前,还递过一双竹筷,“小心烫,汤很烫,先吹吹再喝。”
陆帆拿起筷子,先喝了一口汤——果然鲜!
奶白色的汤入口顺滑,没有一点腥味,只有纯粹的鱼鲜,混着鳝丝的酱香,还有一点点姜丝的辛辣,暖意在喉咙里散开,慢慢流到胃里,整个人都觉得暖和起来。
他又夹了一筷子面条,面条很细,却很劲道,吸溜一口,带着汤的香味滑进嘴里,每一根面条都吸满了汤的鲜味,嚼起来很有口感,一点都不糊。
鳝丝是酱红色的,炒得很入味,肉质很嫩,没有一点土腥味,嚼起来带着淡淡的酱油香,和鱼汤的鲜完美融合。
陆帆吃得很投入,不知不觉,一碗面就快吃完了,他还想再喝几口汤,张师傅看到了,笑着走过来,又给他舀了一勺汤:“汤不够再添,不要钱,管够!
我们做面的,就怕客人没吃好、没喝好。”
旁边桌的李爷爷己经吃完了面,正坐在那里喝茶,茶碗里是本地的绿茶,他看到陆帆吃得香,笑着搭话:“小伙子第一次来吃吧?张师傅的鱼汤面,在东台是数一数二的,我吃了三十年了,还是这个味道,一点没变。”
李爷爷是东台的老街坊,以前是盐场的工人,退休后每天都来吃一碗鱼汤面,他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袖口有点磨损,却洗得很干净。
“李爷爷,您给我讲讲东台的盐文化吧?”
陆帆问,他对东台的盐历史很感兴趣,笔记本还摊在桌上,等着记笔记。
“好啊!”
李爷爷放下茶杯,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东台以前是海盐产区,最有名的就是安丰古镇,以前是盐商聚集的地方,你去了就知道,那里的老房子都特别气派,都是盐商盖的。
那时候的盐是‘白金’,比银子还值钱,靠盐吃饭的人很多,我爷爷就是盐场的晒盐工,每天天不亮就去盐场,把海水引进盐田,晒个西五天,海水就变成了盐粒,白花花的,像雪一样。”
李爷爷说,以前的盐场很壮观,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田,中间隔着一条条小水沟,晒盐工们戴着草帽,踩着盐粒来回走,汗水滴在盐田里,很快就结晶成小盐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