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南浔的上午总带着点慵懒的暖意,像被太湖的水汽泡软了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不烈,却足够让人心里发暖。
陆帆吃完周生记的干挑馄饨,嘴角还留着辣油的余香,沿着东街往古镇中心走。
早市的热闹还没完全散去,卖豆腐的大叔正用竹刀把嫩豆腐切成小块,豆腐的清香混着豆浆的甜香,在空气里漫开;修鞋的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手里的锥子穿针引线,“哒哒”
的声响和街边小店收音机里的湖州评弹混在一起,像一首慢节奏的市井小调。
卖太湖银鱼的陈阿婆己经收了摊,竹筐底剩的几条小银鱼被她细心地用湿纱布裹着,送给了旁边卖豆腐的大叔,“给你家小孙子熬汤,鲜得很!”
大叔笑着道谢,把银鱼放进瓷盆里,清水里的银鱼闪着细亮的光,像撒了一把碎银子。
卖粽子的李大叔摊位前还围着人,三角粽裹在青箬叶里,蒸汽从竹笼的缝隙里冒出来,带着糯米的甜香和肉的油润香气,在石板路上飘得很远,引得路过的小孩拉着大人的手,嚷嚷着要吃“热粽子”
。
陆帆想起昨晚在周生记,李大爷一边吃馄饨一边念叨的话:“诸老大的粽子要吃热乎的,刚出锅的最香,蛋黄流油,肉酥烂,糯米吸满了箬叶的香,比别处的粽子多一分太湖的灵气。”
他放慢脚步,往西街的方向转——诸老大的老铺子在西街,离张记面馆不过几十米,昨晚路过时,还看到铺子里亮着暖黄的灯,隐约能闻到粽香。
西街的人比东街少些,多是提着菜篮的本地人,或是拿着相机慢悠悠逛古镇的游客。
路边的老槐树己经枝繁叶茂,树干粗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树皮上布满了深深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却透着苍劲的生命力。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风一吹,光影就跟着晃动,像跳动的碎金。
河对岸有几艘乌篷船正慢悠悠地划过,船夫戴着竹编的斗笠,斗笠边缘垂着浅褐色的流苏,穿着藏青色的短褂,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
他手里的橹杆在水里轻轻一点,船就顺着水流往前漂,橹声“吱呀——吱呀——”
的,节奏缓慢,和收音机里评弹演员软糯的唱腔呼应着。
有个船夫还哼着小调,唱的是“南浔街,水泱泱,頔塘河里摇橹忙,箬叶香,粽子甜,百年老店诸老大”
,尾音拖得长长的,带着太湖水乡特有的温柔。
诸老大的铺子很好找,在西街中段,木质的门面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老匾,“诸老大”
三个字是楷体,笔画厚重,每一笔都透着力道,像是用了几十年的功夫才写就。
匾的边缘刻着缠枝莲图案,莲花的花瓣
iconicon-uniE0D0"
>
iconicon-uniE0D1"
>,藤蔓缠绕,只是因为岁月久远,有些地方的刻痕己经变浅,匾上的金漆也磨掉了不少,露出下面浅褐色的木质纹理,却更显厚重——那是一百多年时光留下的痕迹,比任何崭新的装饰都更有分量。
门是两扇对开的木门,门框是老杉木做的,颜色己经变成深褐色,门轴处被磨得发亮,推开门时会发出“吱呀”
的轻响,像老人的叹息,却不刺耳,反而透着亲切。
门上贴着红色的对联,上联是“箬叶飘香传百年”
,下联是“粽情脉脉忆江南”
,横批是“百年传承”
,字迹是手写的,娟秀中带着力道,是诸阿姨的母亲生前写的,每年过年,诸阿姨都会重新贴一副,保持着老铺子的规矩。
推开门,一股浓郁的粽香瞬间扑面而来,不是那种单薄的糯米香,而是混合了青箬叶的清新、糯米的甜香、五花肉的油润香气,还有蛋黄的咸香,层次丰富,像一下子把人拉回了小时候家里过节包粽子的场景——奶奶坐在小板凳上,手里的箬叶翻飞,锅里的粽子在柴火上咕嘟咕嘟地煮着,整个屋子都飘着粽香。
店里比想象中宽敞,大概有二十多个平方,地面是青石板铺的,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石板缝里没有一点灰尘。
靠里的位置摆着一个巨大的竹蒸笼,蒸笼有一米多高,外层的竹篾己经被蒸汽熏得变成了深褐色,蒸笼盖上冒着白色的蒸汽,雾气缭绕,把整个屋子都笼罩在温暖的氛围里,连空气都变得
iconicon-uniE0D3"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