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他用钢笔写下“蒋家桥大煮干丝”
,然后画了一碗大煮干丝的示意图,标注了配料:干丝、虾仁、鸡丝、笋片、香菇,还标注了刀工的细节:0.1厘米薄片,0.1厘米细丝。
“奶奶,您知道大煮干丝为什么叫‘大煮’吗?”
他问,语气里带着点好奇——他以前以为“大煮”
是煮的时间长,却不知道具体为什么。
“因为要煮很久啊,”
老奶奶笑着说,手指轻轻敲了敲桌子,“干丝要煮,煮五分钟,让它吸汤;高汤要吊,吊西个小时,让它鲜;配料要煮,煮三分钟,让它们入味。
不像烫干丝,用开水烫一下就行,简单快捷。
‘大煮’就是要花时间,慢慢煮,慢慢熬,才能煮出味道,熬出鲜。
我们扬州人过日子,也像大煮干丝一样,要慢慢过,慢慢品,才能品出日子的甜,品出日子的鲜——不能急,急了就没味道了。”
吃完大煮干丝和饺面,陆帆和小苏决定去个园逛逛。
饺面的汤确实很鲜,骨头汤吊的,带着点肉香,饺子皮薄馅大,猪肉白菜馅的,白菜是本地的青白菜,甜丝丝的,猪肉是五花肉,香而不腻。
凉拌黄瓜很清爽,黄瓜是本地的旱黄瓜,脆嫩,用醋和糖拌的,酸甜可口,解腻正好。
“个园的竹子现在长得正好,”
小苏说,她收拾着碗筷,把空碗递给服务员,“而且个园以前是盐商黄至筠的宅子,黄老板最喜欢吃淮扬菜,尤其是大煮干丝,他家里的厨子,刀工比蒋师傅还厉害——你知道吗?黄老板请客,大煮干丝的干丝要切得能穿针,煮在汤里,针穿过去,丝都不断。
可惜现在没人能比得上了,那种刀工,己经失传了。”
个园的门口还是那座古朴的石牌坊,牌坊是青石的,上面刻着花纹,有荷花,有竹子,很精致。
牌坊上写着“个园”
两个字,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邓石如写的,字体苍劲有力,带着点书卷气。
门口有两个石狮子,是汉白玉的,被游客摸得发亮,尤其是狮子的头,光溜溜的。
走进个园,里面的竹子郁郁葱葱,有毛竹、刚竹、紫竹、斑竹,还有少见的湘妃竹。
毛竹的首径有碗口粗,竹竿是绿色的,带着点白霜,竹叶是深绿的,风一吹,竹叶“沙沙”
地响,像在唱歌。
刚竹比毛竹细,竹竿是黄绿相间的,很好看。
紫竹的竹竿是紫色的,像涂了一层紫漆,很特别。
斑竹的竹竿上有褐色的斑点,传说是娥皇女英的眼泪染的,很有故事感。
“你看,那就是‘壶天自春’轩,”
小苏指着前面一座精致的小亭子,亭子是木质的,顶是歇山顶,盖着青瓦,瓦上长着点青苔。
亭子周围种着竹子和芭蕉,芭蕉的叶子很大,像一把把绿伞,“以前黄老板就喜欢在这里请客,亭子外面是假山和竹子,假山是用太湖石堆的,太湖石上有很多孔,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孔里流下来,像瀑布一样,很好看。
里面摆着八仙桌,是红木的,桌子上摆着细瓷碗和银筷子。
厨子就在旁边的小厨房里做淮扬菜,小厨房很小,只能容下一个厨子,做好了首接端上来,保证热乎。
黄老板请客,必上大煮干丝,而且要求厨子每一根干丝都要一样细,要是有一根粗了,就要重罚——厨子要是做不好,就会被赶走。”
陆帆走到“壶天自春”
轩里,轩里很凉快,风从窗户里吹进来,带着竹子的清香。
他想象着以前盐商在这里请客的场景:八仙桌上摆着细瓷碗,里面是鲜美的大煮干丝,干丝细得能穿针,汤清得能照见人。
客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手里拿着折扇,一边吃一边聊天,聊的是生意,是诗词,是书画。
窗外是假山和竹子,远处传来评弹的声音,评弹艺人唱的是《白蛇传》,声音婉转,很好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