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iconicon-uniE089"
>
iconicon-uniE023"
>,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我们家的粽子讲究‘三选三扎三煮’,”
诸阿姨一边给旁边一位老奶奶装粽子,一边耐心地给陆帆解释,手里的动作却没停,熟练地把粽子放进油纸里包好,“这‘三选’就是选米、选肉、选箬叶,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差一点,味道就不一样了。”
她指着柜台后面的一个陶缸,里面装着雪白的糯米,“米要选太湖边的‘三白糯’,这种糯米是我们南浔特有的,颗粒大,
iconicon-uniE0D0"
>
iconicon-uniE0D1"
>,颜色白中带点透明,像珍珠一样。
它的黏性好,煮出来软而不烂,还带着点自然的清甜,不像别的糯米,要么太硬,要么太粘牙。
选米的时候要一颗一颗挑,把碎米、瘪米都挑出去,只留完整的好米,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均匀。”
“肉要选本地的黑猪肉,”
诸阿姨又指向旁边一个搪瓷盆,里面装着切好的五花肉,“必须是五花肉,一层肥一层瘦,肥瘦比例要三七开,太肥了吃着腻,太瘦了煮出来柴,不香。
我们选的黑猪肉都是村里农户养的,养了一年多的土猪,肉质嫩,香味足。
切肉的时候要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煮不熟,太小了吃着没嚼劲。
切好的肉还要用酱油、黄酒、白糖腌三个钟头,让肉充分入味,煮的时候才会酥烂。”
她拿起一把青箬叶给陆帆看,箬叶比手掌还大,边缘很光滑,没有一点破损,“箬叶要选浙西山区的阔叶箬叶,那里的山上空气好,雨水足,箬叶长得大而厚,香味浓。
我们每年夏天都会去山里收箬叶,收回来之后要先晒干,去掉水分,然后用清水泡三天,每天换水,把箬叶里的涩味去掉。
用之前还要在开水里焯一下,这样箬叶才软,包扎的时候不容易裂,煮的时候也能更好地把香味渗进糯米里。”
陆帆咬了一口粽子,糯米的口感软糯得恰到好处,不粘牙,却又紧紧地粘在一起,每一粒糯米都吸满了肉的油汁和箬叶的清香,入口先是淡淡的甜,接着是肉的咸香,两种味道融合得刚好,不冲突,反而很和谐。
五花肉己经煮得很酥烂,轻轻一咬就化在嘴里,没有一点油腻感,肉香十足,连肉皮都煮得软糯,嚼起来有韧劲。
最惊艳的是蛋黄,沙沙的口感,带着浓郁的蛋香,蛋黄的油渗进糯米里,让每一口都充满了层次感——先是箬叶的清香,然后是糯米的甜,接着是肉的咸香,最后是蛋黄的油香,每一层味道都很清晰,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好吃得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连舌头都在打颤。
“好吃!
这粽子也太香了吧!”
陆帆忍不住赞叹,又咬了一大口,“比我以前吃的粽子好吃多了,以前吃的粽子要么糯米太硬,嚼着费劲;要么肉太柴,没香味;要么蛋黄是散的,没油。
您家的这个刚好,每一口都好吃。”
“喜欢就好!”
诸阿姨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做粽子就像做人,要用心,不能偷工减料,不然砸的是自己的招牌。
我们家做了一百多年粽子,靠的就是这‘三选’的规矩,一辈辈传下来,不能到我这里就变了味。”
她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竹篮,里面放着一些剪好的稻草,“这‘三扎’就是用稻草捆粽子,要捆三道,第一道捆在粽子的中间,把糯米和肉固定住;第二道捆在粽子的一头,防止煮的时候糯米漏出来;第三道捆在粽子的另一头,让粽子保持三角的形状。
捆的时候力道要匀,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太松了煮的时候会散,糯米和肉会掉出来;太
iconicon-uniE0EA"
>
iconicon-uniE05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