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他说着,咽了咽口水,仿佛嘴里己经尝到了那味道,“我们温州人做小吃,讲究的就是料足、味正,不偷工减料,这样才能留住客人——我做皮鞋也一样,鞋底用厚橡胶,鞋面用真皮,哪怕利润少点,也要保证质量,不然砸了招牌,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陆帆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先画了个小小的灯盏——圆圆的底座,向上收的弧度,像个迷你灯笼,然后在旁边写:“瓯江,淡青色江水,货轮往来;五马街老李灯盏糕,外皮脆,萝卜丝鲜,夹三层肉,配鱼丸汤;温州人做生意做小吃,核心是‘实在’:料足、味正、不欺客。”
写完,他把刚才落在笔记本上的樟树叶夹进去,当作温州的小纪念。
中巴车驶入温州城区时,街道渐渐热闹起来。
路边的商铺大多挂着醒目的招牌,“温州皮鞋”
“瓯派服装”
“精益眼镜”
,还有不少商铺门口摆着模特,穿着最新款的衣服,模特的手腕上挂着“工厂首销”
的纸牌。
偶尔能看到“小吃店”
“海鲜排档”
的红色招牌,门口贴着“温州特色”
的红纸,有的还摆着玻璃柜,里面放着做好的鱼丸、鱼饼,用保鲜膜盖着,旁边放着试吃的小牙签,店员戴着白色的手套,热情地招呼着路人:“尝尝看,新鲜做的鱼丸,不好吃不要钱!”
五马街是温州的老牌商业街,青石板路被来往的行人踩了几十年,表面光滑得能映出骑楼的影子,石板的缝隙里长着些黄绿色的青苔,在晴天里像撒了把碎翡翠。
街道两旁的骑楼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木质的门窗上刻着简单的雕花,有的窗棂上还挂着红灯笼,灯笼上写着老字号的名字——“五味和”
的黑底金字招牌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据说这家店光绪年间就有了,现在还在卖温州的传统糕点;“金三益”
的招牌是暗红色的,门口摆着几匹布料,店员正拿着软尺给顾客量尺寸;而“老李灯盏糕”
的黄色招牌,在一众深色招牌里格外显眼,上面画着个大大的灯盏糕,旁边写着“始于1993年”
。
陆帆跟着人流走进五马街,脚踩在青石板上,能感觉到石板的微凉透过鞋底传上来。
街道两旁的商铺大多是两层楼,一楼是店面,二楼是住家,有的住家窗户上挂着洗好的衣服,蓝色的床单在风里轻轻晃动,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路边有卖瓯柑的阿姨,推着个竹编的小推车,车上的瓯柑堆得像座小山,表皮是橙黄色的,带着点青色的斑点,阿姨手里拿着个剥开的瓯柑,吆喝着:“瓯柑哦!
甜中带点酸,败火!
五块钱一斤,买两斤送半斤!”
她的温州话带着软糯的调子,哪怕听不懂,也觉得亲切。
“老李灯盏糕”
在五马街的中段,店面不大,只有十几平米,门口搭着个简易的棚子,棚子下面摆着个不锈钢的大油锅,油锅首径有一米多,里面的菜籽油泛着金黄色的光,冒着细小的泡泡,“滋滋”
地响着,油香飘得很远,隔着好几家店都能闻到。
摊位前围着五六个人,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提着菜篮子,应该是买完菜顺便来买的;有背着背包的游客,举着手机在拍;还有两个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踮着脚尖往里面看。
摊主是对中年夫妻,男的负责炸灯盏糕,女的负责收钱、递糕,还有收拾桌子。
男摊主大概五十岁左右,头发里掺着些白发,梳得整整齐齐,穿着件白色的粗布褂子,褂子外面套着个透明的塑料围裙,围裙上溅了些油星,像撒了把碎金子。
他手里拿着个特制的铁勺——勺柄很长,有半米多,勺头是圆形的,边缘向上翘着,像个小小的灯盏,这就是做灯盏糕的模具。
女摊主比男摊主年轻几岁,头发扎成个低马尾,用黑色的皮筋绑着,穿着件蓝色的碎花围裙,手里拿着个铁夹子,正在把炸好的灯盏糕放在控油的铁丝网上,动作麻利得很。
“小伙子,要吃灯盏糕吗?”
女摊主看到陆帆,笑着问,她的眼角有淡淡的细纹,笑起来的时候像两轮小月亮,“我们家有两种口味,传统的萝卜丝肉,还有创新的海鲜味,要不要各来一个尝尝?海鲜味里面有虾仁和鱿鱼,都是早上刚买的新鲜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