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老人说,“炒到茶叶变软,颜色变成深绿色,就可以出锅了。”
炒了大概五分钟,老人把茶叶倒进竹编的筛子里,用扇子快速扇凉,茶叶的温度很快就降了下来,摸起来软软的。
“接下来是揉捻,”
老人把凉透的茶叶倒进一个木盆里,木盆是香椿木做的,表面很光滑,“揉捻要把茶叶揉出汁,这样泡出来的茶才香,还要把茶叶揉成条索,看起来好看。”
老人用手在木盆里揉捻茶叶,动作很有节奏,像在揉面团,时而顺时针揉,时而逆时针揉,茶叶在他手里慢慢变成了细条状,上面还带着点汁液,亮晶晶的。
揉了大概十分钟,老人把茶叶放在竹编的烘网上,“接下来是烘干,要用小火,不能用大火,大火会把茶叶烘焦,”
老人把烘网放在土灶上方的架子上,土灶里的柴火己经变成了炭火,温度不高,却很持久,“烘干要烘两个小时,期间要翻三次,让茶叶烘得均匀,不能有的干有的湿。”
陆帆坐在旁边看着,炭火的温度暖暖的,茶叶的香气慢慢变得更浓郁了,从新鲜的兰花香变成了醇厚的茶香,还带着点炭火的焦香,很好闻。
老人偶尔会用手摸一摸茶叶,感受下干燥度,“烘到茶叶一捏就碎,没有水分了,就好了。”
两个小时后,茶叶终于烘干了,颜色变成了墨绿带黄,条索紧细,像一根根细针。
老人把茶叶倒进一个竹编的筛子里,筛子的孔径很小,用来筛选碎末,“筛选要把碎末筛掉,只留完整的条索,这样就是特级金山时雨了,”
老人一边筛一边说,“以前特级的金山时雨都是给当官的和有钱人家喝的,徽商也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拿出来,比如跟客户谈生意的时候,泡一杯特级金山时雨,显得有诚意。”
筛选完,老人给陆帆装了一包特级金山时雨,用的是牛皮纸,纸是双层的,能防潮,上面盖着“胡记茶厂”
的朱红印章,还用红绳系了个蝴蝶结。
“这包茶给你,带回去尝尝,也让你的朋友尝尝咱绩溪的金山时雨,”
老人说,“要是喜欢,下次再来,我给你做新采的茶。”
“谢谢您,胡老爷子,”
陆帆接过茶包,牛皮纸摸起来很厚实,茶包沉甸甸的,还能闻到里面茶叶的香气,“我一定会把这茶的故事讲给我的朋友听,让更多人知道金山时雨,知道绩溪的徽商往事。”
陆帆掏出相机,给老人拍了几张照片——有老人在茶园里采茶的,阳光洒在他的白头发上,像镀了层金;有老人在制茶房里炒茶的,火苗映着他的脸,很温暖;还有老人坐在石桌旁喝茶的,手里拿着紫砂杯,眼神温和。
“我会把这些照片放在我的视频里,让更多人看到您和您的金山时雨,”
陆帆说。
老人笑着点头,“好,好,让更多人知道也好,不然这茶就没人知道了。
现在年轻人都不想做茶,觉得又累又不赚钱,都去大城市打工了,我儿子也去了杭州,开了个小超市,说做茶不如开超市赚钱,我也不怪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只是我这手艺,不知道以后还有没人传下去。”
老人说着,眼神里带着点无奈,却又很快笑了,“不过没关系,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做下去,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
陆帆看着老人,心里觉得有点酸酸的,像喝了未泡开的绿茶,涩涩的,却又带着点回甘。
他想起了宣城的胡师傅,做胡适一品锅做了西十年;想起了屯溪的胡德山师傅,做黄山烧饼做了一辈子,他们都是坚守传统手艺的人,像老茶树一样,扎根在故土,默默生长,默默奉献。
陆帆告别老人,离开胡记茶厂,沿着小巷往古村外走。
夕阳己经西下,把古村的白墙染成了金黄色,祠堂的门楼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庄重,屋顶的黛瓦闪着光,像撒了一层金粉。
茶园里的茶农己经收工了,背着茶篮往家走,茶篮里的嫩芽绿油油的,像一堆小绿宝石。
小巷里的村民也渐渐多了起来,有下班回家的年轻人,有接孩子放学的妈妈,还有提着菜篮的老人,大家笑着打招呼,声音亲切,像一家人。
陆帆走到徽杭古道的起点,那里立着一块石碑,石碑是青灰色的花岗岩,上面刻着“徽杭古道起点”
六个大字,字体是隶书,浑厚有力,石碑的背面刻着徽杭古道的历史,说它是徽商最重要的通道,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全长一百多里,是中国十大古道之一。
石碑旁边还有一块木牌,上面画着徽杭古道的路线图,从绩溪龙川到浙江昌化,再到杭州,路线图上还标注了沿途的茶亭、古桥、磨盘石,很详细。
陆帆站在石碑旁,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带着茶园的香气,还有点山涧的清凉。
他想象着以前徽商推着独轮车运茶的场景——他们穿着粗布褂子,戴着斗笠,肩膀上套着麻绳,弯腰拉着独轮车,一步一步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虽然辛苦,却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把绩溪的茶,把徽商的诚信、坚韧、勤劳,带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这就是徽商精神吧,像金山时雨一样,清清爽爽,却又有着持久的力量。
陆帆掏出手机,打开剪辑软件,把今天拍的视频素材导进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