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鲜肉己经煮得很酥烂,轻轻一咬就化在嘴里,没有一点油腻感,肉香十足,连肉皮都煮得软糯,嚼起来有韧劲,却不费牙。
“三箬叶,就是南湖的阔叶箬叶,”
冯阿婆拿起一把青箬叶给陆帆看,箬叶比手掌还大,边缘很光滑,没有一点破损,“南湖离这里不远,湖里的水干净,箬叶长得又大又厚,香味也浓。
每年夏天,我儿子都会去南湖采箬叶,采回来之后要先晒干,去掉水分,然后用运河的水浸泡三天,每天换一次水,把箬叶里的涩味去掉。
用之前还要在开水里焯一下,这样箬叶才软,包扎的时候不容易裂,煮的时候也能更好地把香味渗进糯米里。”
冯阿婆包粽子的手法很特别,和陆帆在湖州看到的不一样——她不用模具,全凭手感,却能把每个粽子都包得大小一致,棱角分明。
她说,这是婆婆教她的,“婆婆说,包粽子要用心,手要稳,眼要准,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好吃。
以前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包的粽子要么漏米,要么形状歪歪扭扭,婆婆就耐心教我,首到我能包出和她一样的粽子。”
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大多是老顾客,不用开口,冯阿婆就知道他们要什么。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提着菜篮走进来,菜篮是竹编的,己经有些磨损,里面装着新鲜的青菜和一条鲫鱼——鲫鱼是刚从运河里钓的,还活着,尾巴时不时动一下,鱼鳃是鲜红色的。
老爷爷走到柜台前,笑着说:“阿妹,给我来两个鲜肉粽,要刚出锅的。
我孙子今天从上海回来,昨晚还特意打电话让我给他留着,说别的粽子他不吃,就爱吃你家的。”
这位老爷爷姓张,是真真老老的老顾客,从二十多岁就来买粽子,现在己经七十多了。
冯阿婆笑着说:“好嘞,张阿哥,刚出锅的,还热乎着呢!
你家孙子也真是,上海那么多好吃的,偏偏就惦记我家的粽子。”
“他从小就吃惯了,”
张爷爷接过粽子,小心翼翼地放进菜篮里,生怕把粽子压坏,“以前他小时候,我经常带他来你家买粽子,那时候你还扎着麻花辫,包粽子的速度比现在还快。
他总说,上海的粽子没有你家的香,没有运河的味道。”
张爷爷看到陆帆手里的粽子,又笑着说:“小伙子,你第一次来吃吧?真真老老的粽子,可是我们嘉兴的招牌,是跟着运河长大的。
以前运河上跑漕运的船工,不管是北上到北京,还是南下到杭州,都会来这里买几个粽子带在路上吃。
他们说,吃着真真老老的粽子,就像带着嘉兴的家,再远的路也不觉得孤单。”
“是啊,张阿哥,”
冯阿婆接过话茬,语气里带着点怀念,眼睛也变得温柔起来,“我公公那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煮粽子。
运河上的船一靠岸,船工们就涌进店里,有的买几个当早餐,有的买十几个装在布袋里,带在路上吃。
那时候店里忙不过来,我婆婆、我小姑子,还有邻居的阿姨们,都来帮忙包粽子,从早忙到晚,整个月河街都能闻到粽香。”
冯阿婆指着墙上挂的一张老照片,照片己经有些泛黄,边缘也有些磨损,用透明胶带小心地粘着。
照片里是一位穿着长衫的老爷爷,站在真真老老的铺子前,手里拿着一个粽子,身边围着几个穿着短褂的船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粽子,笑容灿烂得像当时的阳光。
铺子的门面上挂着和现在一样的“真真老老”
老匾,门口停着一艘乌篷船,船头上还放着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几个粽子。
“这张照片是1948年拍的,”
冯阿婆轻声说,“照片里的是我公公,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刚接手真真老老。
那时候运河的漕运还很热闹,每天都有很多船经过嘉兴,我们家的粽子,就是靠这些船工传出去的——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和别人说嘉兴真真老老的粽子好吃,慢慢的,真真老老就成了嘉兴的招牌。”
她又指着另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冯阿婆年轻时的样子,穿着蓝色的土布褂子,扎着两个麻花辫,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箬叶,正在包粽子,旁边围着几个五六岁的小孩,睁着大眼睛看着她,好像在等粽子出锅。
“这是1980年拍的,那时候我刚嫁过来没多久,跟着婆婆学包粽子。
婆婆说,真真老老的粽子,要一代代传下去,不能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