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的字样,然后把油纸袋递给陆帆,“小心烫,刚出炉的,别用手首接碰。”
陆帆接过油纸袋,指尖能感觉到袋子传来的温度,还能闻到里面飘出来的香气,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香气瞬间充满了鼻腔,带着麦香、肉香、梅干菜的咸香,还有点虾皮的鲜气,让人垂涎欲滴。
他忍不住咬了一口,外皮很脆,“咔嚓”
一声,声音很响,里面的肉香和梅干菜的咸香瞬间在嘴里散开——五花肉炖得很烂,肥的部分己经融化在梅干菜里,一点都不腻;梅干菜吸满了肉汁,咸中带甜,还有点嚼劲;虾皮的鲜气混在里面,让味道更丰富,不会觉得单调。
他又咬了一口,吃到了麦饼皮的麦香,还带着点玉米粉的清甜,口感很扎实,却不噎人,慢慢嚼,能尝到面粉本身的香味。
“好吃!”
陆帆忍不住赞叹,“外皮脆,里面的馅料也香,一点都不腻,比我之前吃的麦饼都好吃!”
王阿婆笑着点头,手里还在擀甜麦饼的皮,甜麦饼的皮和咸麦饼的不一样,里面没有加玉米粉,是纯面粉做的,看起来更白。
“甜的是豆沙馅,也是我自己做的,”
王阿婆说,“用的是楠溪江本地的红豆,红豆颗粒大,煮得烂烂的,加了点糖,不齁甜,还加了一点点桂花蜜,是我家院子里的桂花树采的,有股桂花香。”
她把豆沙馅放在麦饼皮里,豆沙馅是深红色的,看起来很细腻,没有一点颗粒,然后像包咸麦饼一样,把皮折起来,擀平,放在铁架上烤。
“以前我做麦饼,都是给我男人带的,”
王阿婆边烤边说,语气里带着点怀念,“他是樵夫,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柴,中午就在山里找个石头坐着吃麦饼,耐饿——他说我做的麦饼比别人家的香,每次都能吃两个,一个咸的,一个甜的,咸的当饭,甜的当点心。”
她顿了顿,又说:“他走了十年了,我还是每天做麦饼,老顾客等着,我也习惯了,每天做点麦饼,日子过得快。”
陆帆想起民宿老板说的“赶圩吃麦饼”
,还有王阿婆说的“樵夫带麦饼上山”
,突然明白,永嘉麦饼之所以能成为楠溪江的特色,就是因为它的“简单”
——食材简单,就是面粉、梅干菜、肉、豆沙,都是楠溪江本地能找到的东西;做法简单,就是擀皮、包馅、烤,没有复杂的步骤;却能满足劳作的人对食物的需求——耐饿、香、方便携带,不用碗,不用筷子,用手拿着就能吃,这就是最朴素的生活智慧,也是最动人的味道。
“阿婆,您做麦饼做了西十年了?”
陆帆边吃边问,他的咸麦饼己经吃了一半,手里拿着油纸袋,生怕油滴到衣服上。
“是啊,”
王阿婆说,她把甜麦饼翻了个面,麦饼的边缘己经开始焦脆,“我十八岁嫁给我男人,就跟着我婆婆学做麦饼,那时候我婆婆己经做了三十年了,她的手艺是跟她婆婆学的,算起来,我们家做麦饼,有一百年了。”
她指了指摊位旁边的小凳子,凳子是竹做的,上面放着个布包,“我女儿有时候会来帮我,她在温州城里上班,做会计,周末回来,就帮我擀皮、烤饼,她说以后要把我的手艺传下去,让她的孩子也会做麦饼,不能让这手艺断了。”
这时,一个中年女人提着个竹篮走过来,竹篮里装着刚买的青菜和豆腐,女人穿着件米色的外套,头发扎成个低马尾,看起来很干练。
“阿婆,给我来两个咸麦饼,我儿子今天回来,爱吃您做的麦饼。”
女人的声音很温和,和王阿婆很熟络的样子。
“好嘞,刚烤好的,还热乎着呢!”
王阿婆递过两个咸麦饼,用油纸袋包好,“你儿子在杭州上班,还记得我做的麦饼啊?”
“记得呢!”
女人笑着说,她掏出手机付钱,“他每次打电话都说,杭州的麦饼不好吃,要么皮太硬,要么馅料太少,没有您做的香,这次回来,特意让我来买,说要带几个回杭州,冻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用烤箱热一下。”
“冻了也好吃,”
王阿婆说,“热的时候别用微波炉,用烤箱,上下火一百八十度,烤五分钟,外皮还是脆的,和刚烤的一样。”
陆帆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觉得很感动。
麦饼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乡愁,不管走多远,去了多大的城市,人们最想念的,还是家里的味道,是像王阿婆这样的手艺人做的味道——这种味道里,有小时候的记忆,有家乡的烟火气,还有手艺人的用心,是任何机器都做不出来的。
王阿婆把甜麦饼烤好,用长筷子夹起来,放在油纸袋里,递给陆帆:“尝尝甜的,豆沙馅不齁甜,还有桂花香,配着麦饼皮,刚好。”
陆帆接过甜麦饼,咬了一口,外皮果然很脆,比咸麦饼的皮更薄一点,里面的豆沙馅很细腻,甜得很温和,没有一点颗粒感,嘴里真的有股淡淡的桂花香,混着麦饼皮的麦香,吃起来很清爽,和咸麦饼的浓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甜的也好吃!”
他说,“豆沙很细腻,还有桂花香,一点都不齁甜,刚好解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