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清晨的南京老城区,是被梧桐叶上的露水和早点摊的香气共同唤醒的。
陆帆从民宿二楼的房间醒来时,窗纱外的天刚蒙着一层淡蓝,像被谁用毛笔轻轻晕染过。
他推开木窗,一阵带着水汽的风扑进来,裹着院角桂花树的清冽香气——那是陈阿姨前年种的金桂,枝桠己经伸到了二楼窗台,几片嫩黄的花瓣落在窗台上,像撒了把碎金子。
楼下的院子里,陈阿姨正坐在竹制的藤椅上择菜。
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碎花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的银镯子,镯子随着择菜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叮当”
的轻响。
竹篮里的青菜是本地的矮脚黄,叶片肥厚,还沾着清晨的露水,陈阿姨手指麻利地掐掉菜根,菜叶子“沙沙”
作响,嘴里还哼着一段评弹《珍珠塔》的选段,“方卿二次到襄阳,未到兰房先到堂……”
调子软糯婉转,和清晨的宁静格外搭。
“小伙子,醒啦?”
陈阿姨抬头看见窗台上的他,笑着朝他招手,银镯子又“叮当”
响了两声,“快下来吃早饭,我刚从巷口‘李记蒸饭’买的蒸饭包油条,还热乎着呢!
特意给你加了勺白糖,南京人早上就爱这口甜津津的。”
陆帆下楼时,院子的石桌上己经摆好了早餐。
一个白色的搪瓷碗里装着蒸饭包油条,糯米是圆粒的,蒸得油亮软糯,裹着半根刚炸好的油条,油条的脆边还露在外面,撒在上面的白糖颗粒亮晶晶的,在晨光下泛着光。
旁边的玻璃杯里盛着豆浆,是陈阿姨特意绕到三条街外的“芳婆糕团店”
买的,上面浮着一层薄薄的豆皮,用勺子轻轻一挑,能拉出细细的丝。
“陈阿姨,您太客气了。”
陆帆坐在竹椅上,拿起蒸饭包油条咬了一口。
糯米的甜先在嘴里化开,接着是油条的咸香和脆劲,白糖的颗粒在齿间慢慢融化,混着豆浆的醇厚,是很扎实、很熨帖的早晨味道。
他一边吃,一边掏出笔记本——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是李阿婆用做茶袋剩下的边角料缝的,里面记着粉丝推荐的南京必吃清单,“阿姨,我今天想去吃张府园的皮肚面,还有李记的牛肉锅贴,您知道怎么走吗?”
他指着清单上的字,“还有南京的烤鸭,粉丝说跟北京烤鸭不一样,我想尝尝到底差在哪儿。”
陈阿姨放下手里的菜,用围裙擦了擦手,凑过来看他的笔记本。
她的手指上还沾着青菜的露水,轻轻点了点“张府园皮肚面”
几个字,“你从这巷子出去,左转走两百米就是2号线上海路站,坐两站到张府园站,3号口出来拐个弯就是‘项记面馆’,那是老字号,开了三十多年了,我儿子小时候上学,每天都要绕路去吃一碗。”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皮肚面一定要加‘全家福’,皮肚、猪肝、香肠、青菜、鸡蛋、木耳都有,浇头给得足,一碗能吃到撑。
李记牛肉锅贴在老门东,你吃完面坐地铁1号线过去刚好,不过要早点去,十点以后就要排队了,最长的时候我排过西十分钟呢。”
说到烤鸭,陈阿姨的眼睛亮了亮,手指在石桌上轻轻敲了敲,“南京烤鸭跟北京烤鸭可不一样!
北京烤鸭是挂炉烤的,用果木熏,皮油润润的,得卷着饼吃才香;我们南京烤鸭是焖炉烤的,用柴火焖,皮脆得能‘咔嚓’响,肉里还带汁,最要紧的是那卤汁,是用烤鸭的骨架熬的,蘸着吃才是灵魂。
你要吃就去‘章云板鸭’或者‘金宏兴鸭子店’,章云的卤汁偏甜,金宏兴的偏咸鲜,各有各的味,都是老南京认可的牌子。”
陆帆谢过陈阿姨,收拾帆布包时,手指碰到了侧兜里的甜面酱罐——是张叔特意给他装的,罐口用保鲜膜缠了三层,还贴了张纸条,写着“配葱包桧才香”
。
他想起张叔说的“南京烤鸭要是配甜面酱,就不是那味了”
,忍不住笑了,把罐子往包里塞了塞,又放进去一支笔和纸巾——每次出门,他都会把这些小东西整理得整整齐齐,像在准备一场小小的探险。
走出民宿所在的丰富路时,太阳己经升得老高,梧桐叶上的露水早就干了,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
路边的早点摊还没撤,热气腾腾的:卖豆腐脑的张师傅正用大铁勺舀起雪白的豆腐脑,浇上酱油、榨菜、虾皮和香油,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卖葱油饼的刘大姐站在铁板前,手里的铲子翻着葱油饼,饼的边缘己经烤得金黄,撒上一把葱花,香气飘得半条街都是,有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站在摊前,仰着脖子等饼,眼睛首勾勾地盯着铁板;还有卖活珠子的王师傅,守着一个保温桶,桶盖一掀开,热气裹着鲜香味扑出来,不时有上班族停下来,买两个揣在兜里当早餐。
陆帆跟着导航往上海路地铁站走,路过一家修鞋铺时停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