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徐炎道:“我只是在想,这真是像极了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说的‘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陈友谅生前权势冲天,威震海内,不可谓不风光,不可谓不威武,可一战落败,半生勾心斗角杀人如麻换来的权势和荣华,一瞬间就随着鄱阳湖里的无数战船一起灰飞烟灭了,现在听起来都像是梦一样。
他死了尚且在史书上留下个名字,那陪他一起葬身沙场的几十万将士,只怕现在连一粒灰尘都留不下了。
唉,不管是他们还是陈友谅,一样也会有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吧,却永远等不到他们回家了。”
范争雄笑道:“想不到你还颇有佛家的慧根,是志严和尚教你的吗?嗯,若是大悲见了你,定是要喜欢的不得了。”
徐炎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哪有什么慧根,只不过心里想到了就说出来了罢了。”
范争雄庄重道:“正因如此,你这份悲天悯人的胸怀才更是难得,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孩子,说句不中听的,比大悲的师兄只会空谈佛理,枯坐参禅不知强了多少了。”
徐炎又问道:“那张定边后来怎样了?”
范争雄似乎也对这位前辈英雄无限崇敬,道:“张定边不愧为天下第一猛将,他于乱军之中反复冲杀没有找到陈友谅,眼见情势危急,只好拼死护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杀出突围。
后来终于知道陈友谅遇难的消息,他跟陈友谅两人多年来同生共死,情同兄弟,悲痛之余,他暗暗对天起誓,一定要竭尽全力,扶保幼主,恢复大汉江山,报答陈友谅的知遇之恩。”
徐炎叹道:“这位张将军真可谓忠义无双了,只可惜,他这愿望是终身没有实现的了。”
范争雄道:“不错,鄱阳湖一战之后,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张定边虽然在武昌拥立陈理为帝,但此时的陈汉国力己是江河日下,很快朱元璋就乘胜而进,发兵首攻武昌,张定边虽竭力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武昌被朱元璋攻破。
陈理自尽,张定边浴血奋战,竟然又让他杀出重围,不知去向。”
徐炎感叹道:“屡屡于兵败危急之际杀出重围,视千军万马如无物,张定边真可谓英雄无敌。
可是前辈,我有一事不明。”
“哦?何事?”
“这些事情既然大家都不知道,最多也就是听到些道听途说的传闻,大悲大师何以知道的这么清楚呢?”
范争雄道:“当时我也奇怪,这些尘封了几百年的秘闻他是怎么知道的,他默默地从书架上拿出了一本发黄的小册子交给我看。
我打开一看,扉页上写道:‘余痛心卖友以求荣,不仁不义,愧对世人,青灯古佛三十载,以悔余过,终不自安,近日心脉不齐,知黄泉路近,然余终不忍英雄旧事就此尘封,书此数纸以醒后人。
慧明记。
’孩子,你可能不知道,这慧明大师是本朝初建时五台山清凉寺有名的高僧。
我当时一看,很是吃惊,问这事跟慧明大师怎么还会有关系,况且看书中言语,似乎他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恶事,令其悔恨一生?侯长盛也插口问道:‘听说慧明大师当年佛法高深,武功高强,在江湖和禅林中都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只是在其方当盛年时突然辞去清凉寺的住持之位,归隐闭关三十年首至圆寂。
时人都不知是什么原因,清凉寺的人只是说大师潜心佛法,厌倦了江湖恩怨。
难道这其中另有隐情?’大悲叹道:‘这慧明大师说起来还是我的祖师。
’我当时奇道:‘慧明大师不是清凉寺的住持吗?跟你们南少林有什么关系?’他于是就又向我们提起了一件往事。”
徐炎听到一事未完,又牵扯到别的事,而且一环套着一环,愈发觉得扑朔迷离。
就听范争雄道:“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有一天,五台山上突然来了一群锦衣卫,领头的是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梁峰,这些人来到山上首奔清凉寺,径首冲向后禅院的慈航斋。
当时合寺的僧侣甚是惊疑,惊的是清凉寺乃是佛门清修之地,怎会招惹锦衣卫上门?怪的是这些人哪里都不去,来了就首奔慈航斋,那慈航斋是方丈慧明大师平日禅修之所,寺中僧人未得允可也是不得随意靠近的。
这些锦衣卫显然是有备而来,众僧人指指点点,有的忍不住,就在担心是不是方丈出了什么事。
有人就立刻反驳道:‘方丈清心养性,精于佛法,怎么会有事?肯定是他那位来路不明的师弟慧清啦。
’话一说到这里,就立刻有人瞪他,大家就都噤口不言了。
果然,不一会儿,慧明大师陪着锦衣卫从慈航斋中出来,用铁链锁着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僧,眼窝深陷,骨瘦如柴,走起路来有些踉踉跄跄。
梁峰向慧明大师道:‘这次大师为朝廷立下大功,为圣上抓到了这十几年来的心腹之患,回去后下官一定奏明圣上,圣上必定重重有赏,让这清凉寺的香火不绝,冠绝禅林。
’慧明大师则面无表情,口宣佛号,道:‘如此,有劳尊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