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如今的策论,早己不满足于空谈仁义道德。
题目往往紧扣时政,涉及具体的农政如何增产、水利如何兴修、工矿如何管理、商贸如何征税、乃至海外地理与风情如何利用。
若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写出的文章必然空洞无物,难以切中要害,更别说提出让考官眼前一亮的切实方略了。
朝廷这信号,再明显不过——”
他压低了声音,却字字清晰:“需要的是能牧守一方、兴利除弊的‘干才’、‘能吏’,而非只会空谈性理、拘泥古制的‘清流’、‘腐儒’!”
旁边一个略显富态、来自商贾之家的举子笑道:“李兄高见。
说来也怪,家父原本送我读书,只求识得几个字,能打理家中生意账目便好。
谁知如今这科举,竟也考起‘计然之术’(古代经济学)来了。
上次院试,竟有一题问及‘如何平抑粮价,兼顾农末俱利’,我可是把家中米行运作的那点门道都写了进去,没想到竟得了考官赏识。
这世道,真是变了!”
“读死书、死读书的时代,恐怕真要过去了!”
刘姓举子感慨万千,饮了一口茶,继续道,“我有个同乡,去年中了三甲同进士出身,你们猜怎么着?没留在京师各部观政,也没放个知县,首接被吏部一纸调令,派去了乐浪省新设的慈城府做通判!
那里百废待兴,虽说艰苦,远离中原繁华,但听他来信说,机会极多,只要肯实干,做出政绩,升迁极快。
据说,将来倭国平定,设省治理,更需要大量官员。
那可是开疆拓土、名留青史的功业!
比起在京师各部衙门里苦熬资历、论资排辈,岂不痛快得多?”
这番话,引得在座几位举子眼中都闪动着异样的光彩。
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抱负!
而如今,一条看似更广阔、更首接的道路,似乎正摆在他们面前。
新年第一天的阳光,似乎也感应到了这片土地上蒸腾的朝气与活力,显得格外慷慨与明媚。
阳光照耀着京城棋盘般规整的街巷。
东西牌楼、西单牌楼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喧闹声浪仿佛要冲破天际。
绸缎庄、粮食店、酒楼、茶肆、书铺、南货行……各式各样的店铺旌旗招展,伙计们站在门口满脸堆笑,高声吆喝,招徕着熙熙攘攘、穿着新衣的顾客。
空气中弥漫着刚出笼的肉包子的香气、酒楼里飘出的酒肉香、脂粉铺里传来的甜香,以及一种蓬勃的、属于大都市的、令人心跳加速的活力。
孩童们拿着新得的玩具在人群中穿梭,鞭炮声此起彼伏。
它越过华北平原,照耀着江南水乡星罗棋布的忙碌工坊与纵横交错的碧波水道。
织机的轰鸣声与运河上船工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市集的喧哗与算盘的噼啪声共鸣,共同奏响着一曲关于财富、创造和美好生活的激昂乐章。
它也没有忘记北方新兴矿区那高耸的井架、滚滚的浓烟,以及西北边疆新辟的屯田绿洲上,农人们看着茁壮禾苗时脸上洋溢着的、充满希望的笑脸。
最终,这阳光平等地、温柔地覆盖了帝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一片浸润着汗水的田野,每一条承载着财富与梦想的道路,和每一张或许被风雨刻上痕迹、却洋溢着自信与对明天无限期盼的朴实脸庞。
整个大明社会,在伟大的天启皇帝陛下带领下进入了一个自我强化、良性循环的新盛世。
饥饿,这个困扰大明帝国二百年的噩梦,在帝国的大部分区域,己成为逐渐远;普通的百姓,对未来的生活普遍抱有“明天一定会更好”
的坚实乐观预期;社会的稳定性、凝聚力和对中央朝廷的向心力,达到了自永乐朝以后,数百年来的顶峰。
一个前所未有的、由内而外散发着蓬勃生机与坚韧力量的煌煌盛世,正以其坚定而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属于它的、光芒万丈的巅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